山東省臨朐境內(nèi)的盤陽,位于臨朐縣城東南三十里,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。確切地說是指東西盤陽村。而在人文地理上它則習慣為一個區(qū)域,人們把洪山以西,丹水嶺以南,牛山以東,馬鞍山-鳳凰山-古城-埠西-龍泉官莊-紅廟子以北,方圓十公里的丹河流域,統(tǒng)稱為盤陽。
盤陽,位于盤水之陽,經(jīng)歷了以下歷史沿革。在西周時期因為臨近郱山(現(xiàn)在的寶瓶山)為紀國的郱邑;到春秋以后并入齊國,“臨淄為京,盤陽為城”就是對齊國國都臨淄與盤陽這兩個重要地方的描述。現(xiàn)在在沂山到穆棱關(guān)一帶仍然有齊長城的遺址,從而證明了隸屬齊國的歷史;戰(zhàn)國時期駢邑消失,繼而延續(xù)郱文化的城陽邑重新崛起,今年盤陽小學建校時大量戰(zhàn)國時期青銅器的出土就是有力的佐證。到了秦朝屬于臨淄郡。西漢漢惠帝時齊王獻城陽邑給呂后的女兒魯元公主做“湯沭邑”。西漢時期般陽三次封侯,侯國存達132年:公元186年,封劉章為朱虛侯,屬瑯琊郡朱虛縣,縣治在現(xiàn)在辛寨古城村;漢文帝二年封劉章為城陽王;漢文帝15年封孫單為缾侯;漢元帝元狩三年封劉成為瓶侯。東漢時屬青州北海國朱虛縣,縣治在柳山城頭村;三國魏時為青州城陽郡朱虛縣;兩晉初為瑯琊郡朱虛,后屬徐州東筦郡朱虛,又改屬平昌郡;到了南北朝時期,南朝的劉宋王朝設般陽為縣,始稱般陽,盤陽為縣開始,一直到隋并入臨朐。到唐時,廢臨朐,置般陽縣,后般陽再次并入臨朐縣,屬河南道青州。至此,盤陽城達到了歷史上的空前繁榮,是方圓之內(nèi)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中心,是鏈接膠東與青州的交通樞紐,地位是無可替代的。宋、金、元屬臨朐縣,明朝屬臨朐縣仁壽鄉(xiāng)般陽社;清朝屬臨朐縣仁壽鄉(xiāng)盤陽社;中華民國時期屬臨朐縣二區(qū);1944年設置臨朐縣盤陽區(qū);1945年盤陽劃入臨東縣,后復歸臨朐縣;1952年屬臨朐縣盤陽三區(qū),1958年屬臨朐縣辛寨人民公社盤陽大隊1984年屬臨朐縣盤陽鄉(xiāng),為近代對盤陽專門的管理機構(gòu),在這一時期,盤陽的經(jīng)濟、文化得到較大的發(fā)展,建立了各級各類地方辦事機構(gòu),方便了對當?shù)鼐用竦墓芾?,在農(nóng)業(yè)發(fā)展、經(jīng)濟建設和學校投入方面都較以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。1993年屬臨朐臥龍鎮(zhèn),2007年屬臨朐縣辛寨鎮(zhèn)。盤陽自宋金以來政治地位和繁榮程度已經(jīng)退出了歷史舞臺,但是不可磨滅的印記永遠存續(xù)了下來。
盤陽歷史悠久,許多的古跡歷經(jīng)千百年而仍屹立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。西盤陽村北有泰山行宮-老母廟。老母廟是古代洪福寺的后身。建于東漢,自東漢、隋唐到明一直是當?shù)厣颇行排莸牡胤?,香火極盛,洪福寺在盤陽存世達1670多年之久。到明代由于天災,人們流離失所,洪福寺逐漸荒蕪。有明代辛寨毛林溝進士傅國在《過般陽洪福寺》為證“微雨般陽道,凄其感廢興。斷碑微有字,古廟破無僧。年以孝昌號,地存拓撥稱。悠悠千五百,懷古幾人曾?!鼻迩《?,在洪福寺遺址上建成了“泰山閣靈官祠”道觀,現(xiàn)廟中仍有民國八年孟廣堮先生撰,張嵐春儒士書的石碑。就是在現(xiàn)在,每當農(nóng)歷的四月初八和十月初一,這里仍然香火不絕,周圍村子中的婦女們早早準備了祭品,帶著對一年的期盼,來寺中上香,祈求全家平安。
東盤陽村北有東鎮(zhèn)行宮-東安王廟(唐太宗封沂山山神為東安公,北宋封為王,元朝封為元德東安王,故稱“東安王廟”),在金代盤陽就有 “東安廟”,清代李廷樞《游盤陽洪福寺》記載:“金大定中,東安王廟碑臥市廛旁……”明嘉靖年重修,民國初又進行了重修,行宮正殿三楹,為前出廊廈式建筑。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,學校里還當作辦公室使用。學校撤離后,東盤陽村民自發(fā)重修,建立了院墻,成為盤陽附近最大的宗教活動場所之一。
西盤陽村西有三官廟,三官指的是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由東漢張道陵所創(chuàng)五斗米教而來。讓病人寫自己的過失,抄寫三份,分別放在山上、地上、水中,叫三官,于是天地水也就成為了人們祭祀的神靈-“三官大帝”?!疤旃佟辟n福,“地官”赦罪,“水官”解厄。盤陽的三官廟建于明正德年間,明清多次修葺,在解放初被摧毀。解放后,宗教活動終止,在拆三官廟塑像時,一位智者說“上級指示不得不辦,有能的上天,無能的下灣”。三官大帝的金身被扔進了廟前的西灣,說來奇怪的是,西灣附近再也聽不到蛙鳴了,有人說“三官大帝”一進灣,嚇得青蛙都不敢出聲?,F(xiàn)在,廟宇之地已經(jīng)劃為民宅,三官廟在盤陽也銷聲匿跡了。
巧的是這三處古寺廟都位于村莊之北,在一條直線上,或許是建設者的一種有意安排吧。人們對神靈的崇拜和敬仰,既為了尋求心理的安慰,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。
盤陽周邊的村子,每個村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傳說。東邊的煙墩(烽火臺的遺址),劉家莊(盤陽鄉(xiāng)時就被評為文明村),夏家莊(窯廠出土的陶器,證明為紅山文化的遺址),博崖村(向明同志的家鄉(xiāng)),大郝莊(張印立以及貓馬墳的傳說),大店子(半壁店子的傳說。南北朝尼姑墓的出土),土埠店(古青州驛道上的站口),柳行溝(王墳墓的傳說),牛山(其形如牛),孟家莊(孟子的后代),山子坡(位于寶瓶山側(cè))有附近最大的基督教教堂,古城(古朱虛縣舊址),新王莊(朱元璋的后代,大部分為朱姓,后人稱為王家莊),小的村子還有二三十個,這些村子的由來以及發(fā)生的一幕幕故事和傳說吸引著更多的人去探究和發(fā)現(xiàn)。
盤陽東邊的洪山,是沂山山脈的延續(xù),根據(jù)位置的不同取名為福山、洪山、柳山。洪山嶺上是沙土結(jié)構(gòu),土壤滲透力強,比較適合花生、地瓜、黃煙的種植。分布在此處的村子有胡家溝、天橋子、堅固臺子、煙墩、姜家巴窩等。從村子的名字我們就可以想象出這是臨山的村落,溝壑遍地,土地以一小片一小片的零碎土地為主??可匠陨娇克运鼛啄?,洪山嶺得到了全面的開發(fā),許多土地被黃煙承包商承包,搞起了大面積的黃煙種植,形成了就地種植,就地烘烤,就地加工的一條龍服務。原先的山嶺薄地烘烤出了金燦燦的煙葉,原先春忙冬閑的勞動力,解放出來干其他的工作,先進機械設備的配置,只需要家庭婦女和老人就能完成麥收和秋種。貧瘠的土疙瘩變成了金疙瘩!還有的土地栽植了新品種的蜜桃,受氣溫和水分外加品種的影響,這里的桃子甜,桃汁都粘手?,F(xiàn)在一排排風力發(fā)電站在一個個的山頭上巍然聳立,遠遠望去,像一行展翅飛天的天鵝,為洪山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。
遙想歷史上經(jīng)濟繁榮富庶的盤陽,一定吸引了許多的征服者,從盤陽名字及歸屬的發(fā)展變化我們就可以窺見。歷史上發(fā)生了多少的戰(zhàn)爭我們已經(jīng)無從考證,但是從洪山煙墩、堅固臺子的名字,以及遺存的煙墩古跡,就可以遙見盤陽的過去,一定是兵家必爭之地!眼前立刻就浮現(xiàn)出了兵戈鐵馬的場面。煙墩烽火臺就是放煙火通報戰(zhàn)情的地方,類似長城上的烽火臺。人們利用地勢上的有利地理位置,傳遞戰(zhàn)事,安排防御和排兵布陣。煙墩是盤陽古城的地標式遺址,用沙土、黃土夯實而建,當年曾有春秋戰(zhàn)國時的陶片散落周邊,經(jīng)過千百年的雨水沖刷而遺留到現(xiàn)代,卻遭到當代人的毀滅性損壞,地表建筑蕩然無存,并被深挖沙土成坑!
洪山由于地勢高,溝壑縱橫,每處山腳都有清澈的山泉水涌出。以前,總以為山高的地方一定干旱,現(xiàn)在才知道水隨地勢,這就是到每座山都能見到水流淙淙的原因了。洪山上的水由于清澈甘甜無雜質(zhì)無污染,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用各種桶或罐子接水喝,有頭腦的人瞅準了商機,已經(jīng)建立純凈水公司,洪山上的水被源源不斷地銷往祖國各地了。
與洪山對峙的是盤陽西邊的牛山。 牛山,海拔513米,名字來自象形,“其形如?!?,不管從東西南北哪個方向都看到一頭黑黢黢的大牛臥在那里。
牛山上有一處最美的地方叫望牛墩,傳說只要把牛放在那里吃草,不論家在那個方向都能看見牛,這樣主人就可以放心的干家務活了。那里樹木蔥郁,大石遍布,每一塊石頭都是黑色的。
現(xiàn)在牛山西邊有一個村落叫羅家樹,全村沒有一戶人家姓羅。我們中國村落的名字大多以姓氏命名,如孟家莊,王村樓,陳家莊、康家莊、蘇家河等;有的以地域命名,如胡家溝、天橋子、堅固臺子、姜家巴窩、馬山、八畝地等;還有的以歷史命名,如煙墩、王家莊、謝家營、辛寨。羅家樹應該以傳說命名的。傳說附近放牛的人在山腳下是99頭牛,一趕到山頂就成了100頭牛,南蠻子發(fā)現(xiàn)了其中有一頭金牛。從附近瓜農(nóng)的瓜中挑選了一只扔向金牛,打中的金牛臥倒在地,形成了牛山,牛角打落的地方,就叫“落角處”以后演變成現(xiàn)在的“羅家樹”。
牛山村的老人都說“我們牛山通著東海呢,是東海的海眼。”這些包含了老人美好的愿望,沒有人去給老人糾錯,讓老人樸素的念想永遠存在。牛山上的井水清澈甘甜,來自山上的溝壑巖石與樹根底下匯集的山泉水才對,海水又苦又澀的,怎能與之相比?
牛山盛產(chǎn)石頭。牛山石是過去人們蓋房的首選,方圓十里的村子都從這兒打石頭。兒時的記憶村子中蓋房都用黑色的石頭。小時也聽父輩們訴說怎么到牛山上采石,用炸藥雷管炸開石頭,用小推車推石下山。后來又無數(shù)次聽別人說起,到牛山推石頭的經(jīng)歷,在那個交通工具不發(fā)達,物資匱乏的年代,人們吃著地瓜干攤的煎餅,穿著母親或媳婦做的千層底的布鞋,去牛山推石頭,腳上的泡,手上的繭,肩上的血痕,讓男人們對牛山愛恨交織,喜的是蓋好新房,恨的是與父母分家過日子,從此獨立門戶,少了父母對自己的照顧。推石頭這個活,是最大的力氣活,從山頂沿著崎嶇的小路推下,需要良好的平衡力,一些小青年由于年輕氣盛,還要比誰推得多,推得快呢。牛山在這一帶算是最大的山,四面八方的村民都來山上采石頭。這樣算來,自有人類居住,牛山石不知道被多少代人開采過了,其數(shù)量是無法想象和計算的,牛山的真正高度應該比現(xiàn)在要高出許多!這樣一想,就明白了為什么沒有發(fā)現(xiàn)火山口的遺跡,那是早就被人開采得蹤跡全無了。這時猛然覺得牛山在心目中高大了起來,牛山石顏色漆黑,默默無聞,多么像我們含辛茹苦的祖輩啊。牛山那遠古的火山口在歲月滄桑中已無覓影蹤,但是老牛精神卻一輩輩的傳承了下來。
現(xiàn)在的牛山上有寺廟,每逢農(nóng)歷五月二十八這天,附近的信人紛紛匯集到牛山上,祈福求雨。婦女們有的扭秧歌,有的挑花籃,豐富多彩的活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來牛山休閑旅游,順便采摘蜜桃和櫻桃,在縣城住久了,爬上山頂,極目遠眺大自然的美景,真有點流連忘返??!
盤陽南邊有馬山、胡山、黃埠嶺和博崖南嶺、鳳凰嶺等,以農(nóng)產(chǎn)品種植為主。山楂、谷子、大豆、花生、地瓜,最近幾年滿足了溫飽問題的農(nóng)家,不斷尋找商機,開始栽植核桃樹、櫻桃樹、綠化樹等經(jīng)濟樹種。
丹河嶺位于盤陽的北邊,因其臨近丹河和丹河水庫而得名。丹河嶺上是黃芪、丹參等中草藥種植基地。長深高速高路將丹河嶺一分為二,在修路開山時發(fā)現(xiàn)了大片的滑石林和石英石,數(shù)量多,顏色白投,可惜全部被埋到了地下。
丹河發(fā)源于紀山,以前叫桃花河,流經(jīng)張陸河,蜿蜒曲折折向西南,流經(jīng)大后河、小后河、前河、紅廟子、半中、河北與辛寨方向的水匯合后一起流入冶源水庫。
現(xiàn)在政府在丹河下游建立了丹河濕地公園,修建了丹陽湖,湖中夏日荷葉田田,粉的、白的、紅的荷花擁擁擠擠開滿了一池。亭臺、樓榭、九曲橋,沙灘、曲徑,長廊,夏日的夜晚繞公園散步,那荷花的香氣彌漫在空中,耳邊不時飄來優(yōu)美的歌聲,讓行走在此處的人陶醉其中,久久不愿離去。
1959年將丹河攔腰截斷,1960年建成了丹河水庫。丹河水庫水面瀲滟,波光粼粼,落日與晚霞倒映在水中,景色美輪美奐。氣候溫潤的季節(jié),靜坐在水庫邊,看水面飛鳥倏忽掠過,那水是那么的靜,那么平,柔柔的隱于溝壑中,由不得人不想像該有洛神踏波而來多好。這時的你會不自禁的吟唱久埋于心底的那首歌,帶著優(yōu)柔略帶傷感的情緒,卻是自醉于自的絕唱,總之,是那種嬌羞的小情調(diào)。男人們是不會坐下欣賞的,他們大多是跳入水中,暢游去了。
丹河水庫自修成到現(xiàn)在在干旱的季節(jié)里,澆灌了許許多多的土地,是當?shù)氐哪赣H河。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,持續(xù)的干旱,有的田地顆粒無收,而有了丹河水滋潤的村莊多少人吃上了飽飯啊。丹河不僅澆灌了田地,在它的兩側(cè)有的圍成池塘種植了蓮藕有的喂養(yǎng)虹鱒魚,虹鱒魚和丹河水庫養(yǎng)的魚,味道鮮美,一到市場上人們就爭搶一空。
寶瓶山位于盤陽區(qū)域的中間,據(jù)考證是一座火山,底座呈饅頭狀,圓潤聳立,有大小兩座山峰,海拔203米,在四周平川的地方突兀而出,景色秀麗。山之陽遍布各種樹木,山花爛漫,野鳥紛飛。山之陰,種植了各種農(nóng)業(yè)作物。春天一來,山上桃花梨花就繽紛了整座山頭,秋天各種水果成熟,熱情好客承包山的主人,采摘下來,招待來自四方的友人。
寶瓶山還是一座風水上的寶地,附近盤陽、大郝莊、山子坡幾個村的墓地都選在此處。我在小時候經(jīng)常登臨此山,及到山頂四下環(huán)視,也有一種“登瓶山而小天下”的感覺。丹河兩岸的風光盡收眼底,西望魏巍牛山,北望丹河嶺,東望洪山,就在心里想象,那里該是怎樣的一番天地?晴天的時候向南可見沂山上的電視轉(zhuǎn)播塔,就像一根針那樣。還有西南方向三個山頭的龍門山……這些遙不可及的地方在我幼小的心里充滿了幻想,充滿了渴望,那時候多么想去看看呀。及到現(xiàn)在我做夢中經(jīng)常出現(xiàn)走到一座山峰的盡頭,向下一望是無盡的綿綿的長路,就是我兒時對未知事物的一種想象的反映吧。2010年,發(fā)現(xiàn)了新石器文明及漢、南北朝遺存,該遺跡被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范圍包括寶瓶山以南以東周邊20萬平方米的區(qū)域。現(xiàn)在長深高速公路從寶瓶山西側(cè)通過,在修路的過程中還挖掘出了三層疊加的漢代古墓群,漆器、銅編鐘、銅漢印、漢銅鏡,及晉、南北朝、隋唐、宋清等文物。這些文物的出土證明了盤陽周邊很早就是人類的居住地??上驳氖菍毱可轿髟?012年12月31日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在一座山的周邊,設兩處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,這不得不引起世人的關(guān)注。
盤陽四周被山環(huán)繞,中間是一馬平川。盤陽處在古般水和九曲河的交匯處,風水上稱為“龍鳳交尾”。九曲河容易泛濫,歷史上多次治理九曲河,在東盤陽村東仍有古代大型水利工程的遺址。兩水匯合形成了一個小型的沖積平原,使得這里土壤肥沃,土層深厚。再加上丹河沖積平原王村樓、孟家莊、大小店子、土埠店、紅廟子、古城、埠西等村,共同形成了 “盤陽洼”。盤陽在緯度和降雨方面屬于半干旱半濕潤氣候,四周環(huán)山,盤陽就像是在一口平底鍋中。氣候和地理使得這里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一直是旱澇保收。我們臨朐的三大產(chǎn)量區(qū)“一古塘,二盤陽,三數(shù)數(shù)到城頭上”,就是對盤陽糧倉的贊譽。一直到現(xiàn)在的計劃經(jīng)濟時代,盤陽的農(nóng)業(yè)地位仍然發(fā)揮了巨大的作用。
盤陽在解放后曾建了許多大型的設施。丹河水庫大壩的修建,以后陸續(xù)在各處建立的揚水站,至今仍然發(fā)揮作用。丹河東西干渠的修筑,澆灌了方圓50多個村子的土地。各個窯廠磚場的建立,在當時農(nóng)村規(guī)劃中發(fā)揮了巨大的作用,有大郝莊、盤陽、夏家莊、山子坡等村建有窯廠。當時大量種桑養(yǎng)蠶,孟家莊蠶場在技術(shù)指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。九十年代后大批養(yǎng)殖業(yè)與種植業(yè)蓬勃發(fā)展,以山子坡、紅廟子為中心的蛋雞養(yǎng)殖;以孟家官莊、牛山、王村樓為中心的櫻桃種植;洪山嶺的黃煙種植;丹河嶺和大郝莊為中心的中藥材種植,康家莊嶺的蜜桃種植。得天時地利,盤陽的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聞名遠近。加丹河小氣候的影響,氣溫較同一地區(qū)低3-4度,使得這里的水果格外甜。再加上東南方向馬山,西北方向牛山的阻隔,這里很少發(fā)生大風和冰雹自然災害,更加有利于農(nóng)業(yè)的發(fā)展。
現(xiàn)在的盤陽已經(jīng)變成了一個商貿(mào)中心,各類商品應有盡有。超市、家電、農(nóng)用物資、服裝門市、藥品店、美容養(yǎng)生館在這個彈丸之地密密匝匝,一家接一家。方圓十里南、北、東、西的人們都往盤陽云集,形成了一個商業(yè)上的聚寶盆!
盤陽,這里沒有大中型企業(yè),空氣和水土都保持的非常干凈。行走在鄉(xiāng)間公路上,你或許會在一處池塘邊停下欣賞一池的荷花,也會被一園的苗木吸引去一探幽徑,你會被崔家莊花子溝的自然地貌與景色吸引,也會被“望牛蹲”的傳說打動,你會想象著沿著丹河逆流而上去尋覓伊人一方,也會甘愿采菊于東南嶺上……總之,如果你舍棄了城市的繁華,拋卻了世間的功利,可以來盤陽附近,找一座小山,建一所草舍,種幾地菜蔬,邀三五成群的文人墨客,把酒對飲,賞月懷古。盤陽附近的文人是不缺的,寫詩的騷客,畫畫的雅士,精通古今的儒士,懂園林的技師,擁有一群這樣的朋友,何樂而不為?何事能相比?
現(xiàn)在隨著網(wǎng)絡的普及,信息的發(fā)展,大城市的節(jié)奏已經(jīng)影響到現(xiàn)在的盤陽。人們的生活觀念和方式在悄然發(fā)生著變化,衣食住行與城市生活比較接近,人們的穿戴言談舉止都已經(jīng)與城里人無異。幾乎戶戶彩電、冰箱、洗衣機,家用轎車也持續(xù)增加。各村文體設施的配備,村文化廣場的建設,豐富了人們的閑暇生活,陶冶了情操也鍛煉了身體。
盤陽,沒有得天獨厚的資源,而在一隅凸起,靠的是人們的勤勞和智慧,靠的是幾代人對未來和信念的執(zhí)著追求,對這一方大地熱土的深深的愛戀和癡情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盤陽充其量就是一顆水珠,這顆水珠一定會越聚越多,越來越大,成為一顆璀璨的明珠。
注:盤陽的歷史與典故作者深深感謝盤陽張建文老師的傾囊付出!
轉(zhuǎn)載請注明來自夕逆IT,本文標題:《三官大帝指的是天官堯、地官舜、水官禹堯舜禹神像三官神像》

還沒有評論,來說兩句吧...